4不公平的貿易體系 現時在發展中國家種植商品農作物的農夫,他們的農作物往往不能賣得好價錢。這是因為國際貿易往往被富裕國家和跨國大公司所壟斷。 5窮兵黷武 戰爭不但引致人命及經濟損失,還會破壞農田和灌溉設施,影響糧食生產。很多貧窮國家的人民都是農民,戰亂迫使他們不得不放棄耕作,荒廢農地。戰爭破壞農田和灌溉設施,減少糧食生產。 6自然災害 多年來,自然災害一直在亞洲肆虐。在1993至2002年,亞洲共累積了超過1,100宗嚴重自然災害,是全球各洲之冠(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2003)。在2001年,湄公河更發生了70年以來最嚴重的水災,分別在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地,造成嚴重的人命傷亡及禽畜死亡,也破壞了大量農田,令很多人生計無依。 4我們不禁要問是不是糧食生產不足?
8 則留言:
1. 是不是貧窮國家的糧食生產比較少?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否定的,以2001年為例,發展中國家供應 了全球近六成的穀物,其中以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出產量最高。可是在2000至2002年期間,95%的營養不足人口就是住在發展中國家,位於亞洲的印度有超過2億的人口營養不足,佔全國人口兩成以上,而柬埔寨和孟加拉這兩個穀物生產國,也有30%以上的人口處於營養不足狀態。
2. 飢餓問題是不是只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否,在發展中國家,土地分配不均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少數富有的人控制了大部分土地,貧窮人則無地可耕。如在1999年至2000年的柬埔寨,四成農村人口只擁有少於半畝的土地。耕地分配不均,窮人無地可耕,使窮人的生計愈形困難,
3. 那麼飢餓的真正成因到底是什麼?
1貧窮
貧窮是造成飢餓的主要因素。貧窮使人缺乏糧食生產力或食物購買力。在捱餓的人當中,有一半為小自耕農 (smallholder farmers),兩成是農村的沒有產業者 (rural landless),有兩成則是都市貧窮戶 (urban poor)(糧農組織,2004c)。 於2001年,全球有11億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亦即是他們每天的收入少於美金1元8仙,即港幣7.8元,這顯示他們缺乏食物購買力(United Nations Millennium Project,2005),甚至這收入根本不能應付每天的基本需要。對香港人來說,15元甚至不足以購買一客午餐。
2土地分配不均
在發展中國家,土地分配不均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少數富有的人控制了大部分土地,貧 窮人則無地可耕。
耕地分配不均,窮人無地可耕,使窮人的生計愈形困難。
3負債纍纍
於2002年,全球貧窮國家共欠富裕國家、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5,230億美金外債(世界銀行,2005a)。這些國家欠下巨債,主要是因為自七十年代的一連串國際事件,如石油危機、高息率和出口商品價格偏低等(世界銀行,2005b),很多貧窮國家因此向別國借貸,籌集資金發展國內經濟。可是,由於償還債務困難,在過去廿年,債項連利息的金額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導致這些國家債台高築。
4不公平的貿易體系
現時在發展中國家種植商品農作物的農夫,他們的農作物往往不能賣得好價錢。這是因為國際貿易往往被富裕國家和跨國大公司所壟斷。
5窮兵黷武
戰爭不但引致人命及經濟損失,還會破壞農田和灌溉設施,影響糧食生產。很多貧窮國家的人民都是農民,戰亂迫使他們不得不放棄耕作,荒廢農地。戰爭破壞農田和灌溉設施,減少糧食生產。
6自然災害
多年來,自然災害一直在亞洲肆虐。在1993至2002年,亞洲共累積了超過1,100宗嚴重自然災害,是全球各洲之冠(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ed Cross and Red Crescent Societies,2003)。在2001年,湄公河更發生了70年以來最嚴重的水災,分別在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地,造成嚴重的人命傷亡及禽畜死亡,也破壞了大量農田,令很多人生計無依。
4我們不禁要問是不是糧食生產不足?
否!!現今全球的糧食產量足以滿足全球人口食用,以2001年為例,當年的穀物產量達21億公噸,如果平均分配給全世界61億人口,每個人一年可得到340公斤的穀物,平均每人每天可獲取2,800卡路里的糧食,比起聯合國所訂的標準2,100卡路里還要高,這證明現今全球的糧食產量足以供應世界上所有人。可惜的是全球糧食的分布卻十分不平均,於2000至2001年度,已發展國家的國民平均每人消耗了580公斤穀物,但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則只能獲得一半,即平均每人只有245公斤的穀物。或許有人要歸咎人口太多,但是事實上,在過去二十年,人口雖然增加了四成之多,糧食產量的增長比人口增長更快,在1990至2001年期間,全球人口每年平均增加了1.4%,糧食產量卻增加了2.4%。
第6組-----留下
食物里程」("FoodMile"),指的是我們嘴巴和食物原產地之間的距離。里程高,表示食物經過漫長的運送過程,一路上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汽油,和隨之而生的二氧化碳,破壞了環境。沒想到吃什麼東西,還跟二氧化碳扯得上關係! 「食物里程」要低,大家要盡量吃「本地生產」的食物。夏天的芒果,台灣最好,很少人會去吃進口芒果。
會買進口水果,是因為想吃當季台灣沒有的東西。所以要減少「食物里程」,首先要吃「當季」的東西。
為力抗全球暖化、油荒、糧荒,科學家、環保、公益團體都發出警語與推動許多活動。隨著這波全球通膨愈演愈烈,愈來愈多人響應節能、減碳活動。
在台灣,蔬食抗暖化行動聯盟推出「蔬食抗暖化宣言」,獲百萬人連署,共同許下承諾,第一,少吃或不吃肉,多採蔬食餐飲與當地食材;第二,以步當車,減少不必要交通;第三,珍惜資源,減少不必要浪費,支持低碳能源政策;第四,傳播這個重要訊息。
好歐斯特(Gut Ostler)有機農場,是一座距離市中心約15分鐘車程的城市農場,總面積約20公頃,農場主人包葛特博士,從1995年開始承租這個已有數百年歷史的農場,並以「自然活力農耕」(biologisch- dynamischen)方式經營,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燕麥和蔬菜、牧草等,另外也養了羊、牛、豬、馬、鵝等多種不同動物。
他的農場是以社區農場的經營模式,主要提供附近居民新鮮、自然、當地生產的食物,出門買菜不需要開車到超市,他所生產的農產品也不需要透過物流系統,才能陳列在貨架上,減少了許多能源的消耗。
「糧荒」雖然是解決非洲問題的第一要務,不過近年來台灣把成功的農業經驗移植至布吉納法索,卻深受聯合國及世界銀行的高度關注,對解決糧荒提供實質助益
1. 影響糧食價格的主要原因
(以中國為例,在此暫稱為我國)
(一)城鎮化建設對糧食價格的影響
最近幾年來,盲目建設各種開發區、工業園、佔用大量耕地,而有些開發區不具備招商引資的條件,盲目佔用耕地,導致大量土地荒蕪,或遭破壞。最近幾年來,盲目建設各種開發區、工業園、佔用大量耕地,而有些開發區不具備招商引資的條件,盲目佔用耕地,導致大量土地荒蕪,或遭破壞。
(二)農業的比較利益和絕對利益對糧價的影響
在一定時期內,如果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低於非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則表明農業的比較利益低;相反,如果農產晶的價格上漲幅度高於非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則表明農業的比較利益高。在一定時期內,如果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低於非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則表明農業的比較利益低;相反,如果農產晶的價格上漲幅度高於非農產品的價格上漲幅度,則表明農業的比較利益高。農業的比較利益取決於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和非農業部門的技術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和非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產品的價格和非農產品的價格等多種因素。農業的比較利益取決於農業生產的技術水平和非農業部門的技術水平,農業勞動生產率和非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產品的價格和非農產品的價格等多種因素。農業的絕對利益是指農產品的附加值價值或利潤多少,決定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所獲得的收入高低,農業的比較利益和絕對利益是相互影響的。農業的絕對利益是指農產品的附加值價值或利潤多少,決定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所獲得的收入高低,農業的比較利益和絕對利益是相互影響的。
2. 近年的經濟風暴對農業的衝擊不像十年前亞洲風暴來的嚴重,故整體農業的受創程度尚屬輕微。
農業的發展願景:
一、永續發展的綠色產業
(一)在確保糧食安全、生態維護與農民福利之前提下,維護產業發展根基,加強綠色生產與消費,發揮農業之多元化功能。
(二)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農業生產體系,應用生物技術、農業自動化與資訊科技,發展農業知識經濟產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提升產業競爭力,創造台灣農業的新綠色革命。
(三)發展高品質且多樣化的農產品,生產衛生、安全、新鮮且精緻化的農產品,滿足消費大眾需求,提升國民生活品質。
(四)建立畜牧產業成為高效率、高品質,兼顧環境維護及國際競爭力之產業。
(五)建立符合海洋法公約規範之現代化遠洋漁船船隊,合理利用漁業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永續沿近海漁業發展;養殖漁業在符合水土資源利用原則下,發展成為科技型、環保型之優質產業。
(六)因應農業產銷全球化趨勢,推動電子商務基礎建設及法規環境,建構農產運銷與貿易資訊網,創新農業產銷經營方法,促使資訊科技、知識與產業結合,強化產銷與貿易競爭力。
二、尊嚴活力的農民生活
(一)結合生態、景觀、生活、產業發展、休閒活動與社區文化,以農村生活圈規劃模式,建設人文、產業、自然生態及地區特色兼備之農村生活圈。
(二)以農民與生活為核心,改造農村體質,開創農村新人文素養,重建農村人力資源,增強農村社區活力,營建新風貌農村住宅及環境綠美化,調和農村景觀,打造優雅舒適的新農村。
(三)以農村的永續發展為展望,誘發農村居民集體行動能力,共同營造農村新願景。
(四)農民獲得年金、津貼及健康保險等多重保障,提高健康生活、經濟生活及精神生活水準。
三、萬物共榮的生態環境
(一)設立各類自然保護(留)區,確保本土生物物種及其棲息地完整,其面積達到台灣地區20%之目標,以維護本土生物多樣性及維持生態系統之平衡。
(二)完成國家森林生態系經營,改良森林生態系之組成與體質,厚植森林資源,以發揚森林之環境價值與經濟價值,創造林業新形象。同時,發展森林遊樂,提供高品質之生態旅遊,寓教於樂,達成生態、社會及經濟等層面均衡發展之森林多目標經營。
(三)建立制度化與區域性之畜牧場廢棄物管理與輔導體系,提高廢棄物回收再利用,降低對環境之污染,改善產業形象,促進畜牧業永續經營。
(四)遠洋漁船將在國際漁業資源共管之趨勢下作業,落實責任制漁業;在沿近海設置多功能海洋牧場區,保護生物棲地環境,確保漁業資源永續利用;減少養殖漁業對水土資源之依賴,促進漁業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
3. 有專家建議,少吃米、麥,將栽培方法簡單,而產量及蛋白質、澱粉含量較穀物更高的馬鈴薯,作為首要主食,並呼應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二零零八年馬鈴薯年」運動,只要有良好的宣導行銷和管理分配,馬鈴薯可以化解許多國家面臨糧荒和營養缺乏的危機。
馬鈴薯栽培方法簡單,熱能含量高,豐富的澱粉含量僅次於玉米、小麥和大米,是全球第四大糧食作物。
據報導,中國大陸農業專家已提議讓馬鈴薯成為主要糧食作物。在秘魯,糧食價格的暴漲也促使政府鼓勵人們食用添加馬鈴薯粉的麵包,作為減少高價小麥進口的一種措施。
庫拉納也表示,馬鈴薯用途廣泛,可作為糧食安全作物、經濟作物、飼料,而且還是許多工業用澱粉的來源。他說,平均每公頃農地生產的馬鈴薯價值,可媲美兩到四公頃生產的穀物,而每公頃馬鈴薯所含的蛋白質也是小麥的兩倍。
4. 富國應帶頭解決農糧危機
歸根結底,農糧價格的飆升,凸顯的是富國與窮國經濟關係失衡與交易不平等的現實。儘管富國當中,如美國的布希總統,把糧食價格上漲的矛頭指向亞洲,說中 國人和印度人吃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多,刺激了糧食消費。但論者指出,印度的人均糧食消費其實一直停滯不前,而也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很多印度人三餐不繼, 而如上所述,暴飲暴食的其實是發達國家的消費者。
農糧的生產問題、價格問題,是世界性的危機,並不是個別國家可以解決的。經濟困窘的窮國,更是一籌莫展。應付農糧危機,發達國家有必要帶頭進行。如日本 首相福田康夫所呼籲,富裕國家捐出多餘的存糧以援助貧國,固然是雪中送炭,但問題的根本解決,還是要靠全球訂定一套公平合理的糧食生產與消費機制。
5. 五大舉措應對糧價上漲
關於這部分,本組仍以中國為例,並參考中國官方的解決方案:
問:面對未來國際、國內糧食價格的走勢,我國應該採取什麼對策?
丁聲俊:我國必須從全局的、長遠的、保障民生的高度出發,高度重視,採取五大應對舉措:
一是加強扶持力度,增加糧食供給。國務院已採取10項措施扶持農業和糧食市場,決定在今年中央財政預算安排“三農”投入5625億元的基礎上,再增加252.5億元,主要直接補貼農民,促進糧食生產。
二是加強市場機制,創新交易形式。健全和完善糧食市場體系價格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功能,政策性糧食採取公開拍賣、競價銷售的形式,進行公平和公正交易。
三是加強宏觀調控,嚴控谷物出口。糧食對外貿易必須以確保國內糧食供求平衡為原則,嚴格控制大米、小麥和玉米等三大谷物品種出口,至於小雜糧可以自由進行貿易。
四是加強市場監管,防止大起大落。實施嚴格的價格監管和漲價申報制度,維持糧食市場的正常秩序,適時採取價格臨時干預的各項措施,維護糧食市場的正常秩序。
五是加強主流信息,嚴防投機資本興風作浪。要警惕國際投機資本制造假象,誘騙我國企業上當受騙。
目前,我國糧食期貨和糧食外貿在世界糧食市場上的話語權還有限。包括現貨與期貨在內的信息多不對稱,受制於國際糧食“大鱷”,為此必須加強信息分析和綜合研究,避免由於信息不對稱而損害國家糧食安全。
不好意思,
再補一下,閒雲野鶴PO的文章是第一組。
第四組
陳秋樺 黃津銘 朱湘彬 陳昱廷 謝宜均
劉佳惠 王珮儒
12/8 針對探討主題作延伸發表
第1題.針對農業的盲點?做延伸發表
現代農業經營都迷失在生產量的追求,而大量使用 農藥 化學肥料造成生態破壞,土,酸性化或壞死,以及農作物殘留 農藥 為害人體問題,今後是否應該認真檢討與反省!
現代農業的盲點: 科學並非萬能 就對于慣行的農法的欠陷舉例說明: 首先對於增進地力之正確方法農民就不太清楚.以農業為主業的農民要育成作物的基本常識都未完全具備
一 對自己要經營的農地土壤之反應(酸鹼性)不清楚.
二 土壤反應對農作物的影響不清楚
三 土壤反應與肥效的關係不清楚
四 依土壤反應該選擇何種植物不清楚
五 依土壤反應該適當矯正也不清楚
六 土壤是否存在有害物質應如何改善也不清楚
七 土壤的狀態也不清楚
八 土壤成應如何使之還原法也不清楚
九 對土壤應適應施肥及適量也不清楚
十 肥料應分期施肥也不清楚
十一 施肥時期之弊害也不清楚
十二 要素與病虫害的關係也不清楚
十三 連作障害的原因與對策也不清楚
十四 果樹類的隔年結果及異常落果的對策也不清楚
http://tw.myblog.yahoo.com/jw!Puw2h.aTHQ6FzKhq6oKnUmU-/article?mid=587
第五組
學習議題
1.小麥價格上漲對生質能源之應用的影響 :
基於小麥為澱粉類作物,用於製造生質能源,較糖類作物不經濟,且短期內
生質能源的需求難以大幅提高等因素,小麥應不致大量用作生質能源之原料。
2. 小麥價格上漲對原始林開發之影響:
開發原始林區等邊際土地提供小麥種植,調整其他糧食作物產區來生產小
麥,或許較為經濟。
3. 生質能源是否影響了糧食價格:
生質能源的推廣應用,近年來已經導致一些農產價格的劇烈上揚,因而影響
到民生問題。
4.用農作物來作為提煉生質能源的作法,是救地球?還是害地球呢:
優點:是永不耗竭。只要有種子、適合的氣候和土地,就可以不斷地種植油脂作物,
不斷地有新的天然油脂生產,再轉化成新的生化柴油。
缺點:為了供應生質需求馬來西亞雨林逐漸消失,不但沒有環保更增加地球暖化。
行動計畫
1. 小麥主要透過研磨製成麵粉後,用作食品加工之原料,目前專用麵粉為麵製 品市場的主流原料,約占產業用麵粉市場的七成以上。
2. 未來我國開放稻米進口,不論是產業界或政府均將進一步切身感受國際稻米市場動態的波動過程與風險,實應充分掌握市場資訊,以期能夠心中有譜,手裡有妙計,從容掌握商情與商機。
3. 存糧提供一個重要的減緩價格波動和糧食不安全的方式
4. 政府要能貫徹強化國內糧食和農業系統的政策。多邊貿易協定也應防止開發中國家受到糧食安全和生計的傷害。
5. 利用休耕農地發展生質能源,可提高農地利用價值及農村經濟,更可增進農業多元化又兼具環保,替農業及環境帶來正面效益。
第三組
1.如果世界增長恢復更快的速度,如果石油價格回到2008年水準,價格重新抬頭的可能性會如何呢?
糧食增產而價格不降反漲,原因當然就是需求及消費增長得更快。十分明顯的原因就是糧食的能源化。由於化石燃料價格的不斷上漲,生物燃料成了一個可觀的解決辦法,導致農作物不是用來填飽肚子,而是用來註滿汽車油箱。資料顯示,註滿一輛車油箱所需乙醇所耗掉的糧食,可供養一個人一年之久。
但真正令人擔憂的不是汽車與人爭食,全球變暖才是對食為天的問題。聯合國氣候科學家說,由於全球變暖,水災和旱災發生的週期在不斷地縮短,將導致更大的糧食危機。一項最新研究結果,當溫度上升到30攝氏度以上時,稻米產量就會下降。
糧食危機的出現,只是工業化農業問題的冰山一角。要長遠化解這場危機,我們必須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舒緩氣候變化。而農業生產亦必須減少使用農藥和化肥等化學物質,改為採用生態農業及有機農業生產方式。我們也必須改變飲食習慣,減少肉類消耗。各國也必須停止生產生物燃料,直到糧食供應緊張得到舒緩為止。
2.石油不足 要代替的方案?
巴西用「乙醇汽油」的石油替代方案:
巴西的替代燃油汽車(flex-fuel vehicles)可以被以蔗糖為提煉原料的乙醇汽油所發動,巴西是全世界最大的蔗糖生產國,一半以上的甘蔗都壓榨作為乙醇燃料。
中國和德國合作鑽探可燃冰:
可燃冰是天然氣水合物的俗稱,被科學界視為二十一世紀最可能替代石油的能源,這也是近二十年來在海洋和凍土帶發現的新型潔淨資源,是天然氣和水在一定的溫度、壓力條件下相互作用所形成貌似冰狀可以燃燒的固體。
3.在全球衰退以及更廣闊的背景下,農業會怎樣應對?
積極整合各地農民組織、產銷班與農民團體,擴大經營規模,讓台灣農業朝向大規模企業化經營,降低成本與提高附加價值,提高我國農產競爭力。
加入WTO進入國際化全球競爭的時代亦隨著金融危機爆發、兩岸經貿市場的流通與合作
為解決知識經濟時代農業數位落差的問題,一方面應該提昇農業科技的發展與利用,培育高知識、具創新精神的農民,並組織農民,改變傳統農業的經營型態,以縮短農業與非農業的差距;另一方面則應加強農村建設,建立終身學習的農村社會,以避免農業數位落差可能造成的農村社會問題。
4.生質能源的缺點?
(1) 植物僅能將極少量之太陽能轉化成生質。
(2) 單位土地面積之生質能密度偏低。
(3) 缺乏適合栽種植物之土地。
(4) 生質之水分偏多(50~95﹪)
第四組
第2題. 針對農業合作定位,做延伸發表
農業合作四大定位
一.拓展農業經營,發展跨國農業
我國於過去半世紀來農業發展經驗,已具備卓越的農業科技及豐富的農企業經營經驗,倘能與其他國家所擁有充足便宜的原料資源相結合,能進行互惠互利之農業合作,也是臺灣農業擴大經營的重要關鍵。
二.傳輸台灣經驗,擴大國際參與
我國農業發展早期得力於外援支助及全民的努力,才能締造可貴的臺灣經驗,而今我國已蓄積之經貿實力,正是回饋國際社會的絕佳機會。面臨中共在國際間對我之重重隔離,我積極推動與世界各國之農業合作為一彈性策略,可有效拓展我與世界各國之實質關係。
三.配合外交政策,爭取國際認同
台灣紮實的農業發展,不但穩固早期台灣之社會安定,更奠定後來工商業發展之根基,對我國家生存與經貿發展提供重要支持。未來我國國際農業合作亦將配合外交需求持續扮演重要角色,協助友我國家發展農業,拓展並維護友好關係。
四.發展台灣農業特色,樹立經營典範
台灣位處亞熱帶及熱帶地區,其小農經營的農業發展獨樹一格,與先進國家發展溫帶及大型農業型式大相迴異,故可發展臺灣農業為世界熱帶農業研究經營之典範。尤其台灣農業發展過程中曾面臨經營規模問題,我國成功進行土地改革,發展農民組織及產銷經營,實為大多數開發中國家發展農業之學習模範,因此發揮及創新我農業特色,作為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國家農業發展之參考,為我國拓展國際農業之重要策略。
拓展國際農業合作交流
1.推動互利共榮之雙邊農業合作
2.積極爭取參與國際組織及其活動
3.培植國際農業事務人才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291
我國國際農業合作之歷程
在傳統的農業和中草藥產業中,其實也蘊含了重要的高科技成份。許牧彥教授從「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的發展,分析現在最流行的環保產業、綠色產業、和生物科技在大陸的情況;並以中草藥蘊藏最豐富的基地-四川為個案,綜觀大陸的中草藥政策與發展體系。許教授表示,回歸自然已成為世界潮流,中草藥在全球逐漸被接受,致使國際天然藥物市場不斷擴大,中醫、中藥的開放及合法化已是全球趨勢。進入WTO之後,中藥將更容易取得智慧財產權,且中國較有機會居於國際領導地位。2000年全球中草藥的市場值約185億美元,西方式草藥佔62%,傳統中藥佔31%,植物藥材佔85%。而植物藥90%的原料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則以輸入中國的中藥原材料加工後出口,壟斷了國際上90%的市場。世界中成藥市場約350億美元,大陸中成藥只佔3%,約5億美元,且大多以國內銷售為主。中國大陸中草藥產業的優勢為開發成本較西藥低;但亦面臨了:仿冒歐美專利產品、農藥殘留成份高、無法進入歐洲醫療保險體系等問題。且在產品的質量上仍待提昇,應用市場仍需開拓。
由於四川地區之中藥材資源極為豐富,佔中國的75%,1998~2000年四川中成藥產值、利潤均居中國大陸第一位。1998年11月科技部核定於四川籌建第一個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目標為以現代科技,充份發揮傳統中草藥的優勢及特色;並結合科技、產業和貿易,為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的發展作出示範。2002年中醫藥工作要點則包括:全面推動中醫醫療機構改革,加速中醫藥科技創新,培養優秀中醫臨床人才,掌握WTO入世機遇,促進中醫藥進一步走向世界,加強民族醫藥和中西醫之結合,充份發揮中醫藥在大西部開發中的作用。
http://www.itis.org.tw/document/aboutEvent/aboutEvent_20020712.htm
第3題 針對導致糧食生產不足原因?做問題延伸
一 自然環境的差異
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地形和氣候的分布,農業發展條件最好的地方在西歐。什麼是好的農業條件?就是充足的水、陽光、適宜的溫度。所以條件好的地方快速發展,條件差的地方就普遍從事原始的農耕活動
二 技術差異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有能力去改變一些條件來發展農業,例如品種改良、灌溉技術、運輸革新。但是要擁有這些技術都需要資金,窮國先天環境就不好,當然不可能擁有財富,造成後天失調。
以上這兩點,使得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貧富差距愈大愈大。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6030915650
張貼留言